赫哲族,现今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,居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第五十五位。主要分布在今黑龙江省同江县、饶河县、抚远县。
赫哲族人见于史书的名称有很多,由各部的自称,也有外族的他称。由于赫哲族人民穿鱼皮衣,有犬陪伴,故被称为“鱼皮部”和“使犬部”。历史上曾有“黑斤”、“黑真”、“赫真”、“奇楞”、“赫哲”等不同名称。其人自称“那乃”、“那贝”、“那尼敖”,意为“当地人”、“本地人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统一族名为赫哲,意为居住在“东方”及江“下游”的人们。
赫哲族源与肃慎系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。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下游地区,以捕鱼射猎为生,夏航大舟,冬足踏木板,溜冰射猎,于冰面上则以犬拉爬犁而行。以敦敦河(今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口)一线为界其族分为南北两大部分,南部受女真(满族)影响较大,社会生活习俗接近满族,男子剃发;北部社会生活发展相对落后,男子披发。
赫哲族清初以虎儿哈、使犬部等名称与中央政府发生关系,赫哲之名始见于清康熙二年(公元1663年)。清廷入关前,曾对赫哲地区先后用兵17次,征服其族后,将部分人口编入八旗。康熙年间,曾将部分赫哲族人内迁,用以充实东北八旗驻军。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时,曾对赫哲、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,使赫哲族人口锐减,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,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300余人。新中国成立后,赫哲族人民获得了新生。
赫哲族是中国北方惟一的以捕鱼为生、用狗拉雪橇的民族。鱼是其餐桌上的主要菜肴。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。鱼对赫哲族而言不仅仅是食物来源还是重要的制衣原料,鱼皮制衣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。赫哲族男子大多穿着狍皮大衣,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;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。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、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。
鱼皮制成的鞋子
在赫哲族鱼皮衣旁留念照(左为男装、右为女装)
赫哲族使用赫哲语,属阿尔泰语系满—通古斯语族,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。其族信奉萨满教。赫哲族没有自已的文字。有说唱文学《伊玛堪》。20世纪初时,其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,还在采用削木、裂革、结绳记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