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关东”在那位有名的乞丐皇帝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建立之前是不见于史籍的。因为它名称的来源和一处大明王朝举世瞩目的防御建设工程有关。没错,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第八大奇迹——万里长城,也就是明长城。
虽然朱元璋建立了个面积不小、实力强大的大明王朝,但是由于那个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活跃发展的时期,这位当过和尚的皇帝并不能高枕无忧。在北方的茫茫大漠、草原上有蒙古、在东北大平原上有既年轻又古老的女真。为了北防蒙古、东御女真,朱洪武开始着手修筑日后名扬天下的明长城。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元璋命他的拜把子兄弟中山王徐达在渤海之滨,即今华北与东北的连接处,修建关城——山海关,作为长城的东北起点。山海关,因其关城背依燕山山脉,面临渤海,正所谓倚山连海,故而得名。
山海关一经出现,第一次把华北(中原)与东北人为的隔开,这座“天下第一关”自此成为两大区域的分界线。从山海关修建以后,人们的地理观念开始逐渐改变,将山海关以东地区,泛称“关东”或“关外”。
明代时的“关东”还带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局限性,因为除当时辽东都司所辖的辽东地区外,今吉林、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辖之内。所以明代所指的“关东”的地理范围应该主要是指由它直辖的辽东地区。
清代“关东”的地理区域已经扩大到了其北部和东北部远达外兴安岭以南、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广大区域。当然由于19世纪50年代~20世纪初,沙俄不断蚕食我国边疆,东北失去百万平方公里土地。现在的关东地理面积也仅限于今辽、吉、黑三省了。由于东北是满族的“龙兴之地”,所以清入关后,虽然废长城,却不废山海关,用以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,免致破坏了龙脉的风水。所以东北依旧保持着它的“关东”相貌。
大约在曾被影视剧炒的很火的康熙皇帝时,官方已经开始正式使用“关东”这个名称。《清实录》中就记载处置罪犯的方法是“发行为表现关东”服役。在短命皇帝同治的时候,有位叫李金镛的清官先后在吉林、黑龙江为官,而称为“关东循吏”,被记载在《清史稿》里面。
在民间关东这一名称也是深入民间意识之中,自清末至民国以来,随着东北封禁政策的风出,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,乃至江北的大批民众移居东北,所谓“闯关东”已成为那时移民们的通行用语。